当前位置:首页 > 两地风情 > 多彩贵州 > 历史文化
分享到:

雷公山的“苗文化”

时间:2012-3-29 11:00:05    |    信息来源:金黔在线    |    发布者:admin

作者简介:吴正光,苗族,湖南凤凰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文化局(今文化厅)。长期从事民族文化及民族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贵州古建筑》、《贵州侗寨鼓楼风雨桥〉、《贵州的桥》、《郎德上寨的苗文化》等大型图书的有关部分。1985年获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奖。

为了支持金黔在线文化频道的发展,吴老先生向本频道独家提供了自己多年来撰写的有关贵州民族文化的文献,为网友展现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本频道将陆续刊发吴老先生的著作,以飨读者。

在此,由衷感谢吴老先生对金黔在线的大力支持。

 

往期精彩推荐点击查看:

贵州民族文化的精髓

雷公山的“苗文化”

  贵州高原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密不可分。许多自然遗产保护地盖得益于人类的保护行为,其本身就富含文化价值。贵州各族人民在保护自然遗产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苗文化”,可窥见多彩贵州之一斑。

  雷公山的“苗文化”

  雷公山,海拔2178.8米,是苗岭山脉的主峰。苗岭山脉,横贯黔西、黔中、黔南、黔东南,连绵近千公里。民间相传,洪荒时代,“苗王”率部南迁,蜗居荒山野岭,其岭因名“苗岭”。苗岭主峰多雷电,人以为是雷公栖息之地,故称“雷公山”。雷公山位于雷山县境内,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绿色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有生物2000多种,其中植物1390多种,中国特有植物48种,列为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4种;有野生动物518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28种,是中国物种基国库之一。雷公山,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雷公山

雷公山洋溢着多姿多彩的苗文化。最高处的雷公坪保存有“咸同苗族农民起义”遗址。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黔东南苗族农民起义军在著名领袖张秀眉领导下,以雷公坪为重要据点抵抗清军,屯兵生产,修建演武场、阅兵台及木结构营房300余间。雷公坪易守难攻。清军曾多次进攻雷公山,均未得逞,后在十数万湘军、川军和黔军的联合“进剿”下,经过激烈战斗,义军撤离雷公坪。20世纪50年代,方祥、陡寨等地苗族村民常在雷公坪多次发现梭镖、大刀、铛叉等兵器,并发现屋基和断垣、残瓦、池塘等遗迹。之前,有人在雷公坪发现残碑,碑文楷书阴刻,形似汉字,但不可识,被人称为“苗文碑”。千百年来,苗族先民披荆斩棘,开辟苗岭山区梯田,筚路蓝缕创建雷公山麓家园,逐渐形成以吊脚楼民居为突出特色的数百个山地村寨,其中,最为典型且保存最好的是雷山县的郎德寨、西江寨,台江县的九摆寨、方白寨,剑河县的久吉寨、温泉寨等,国家文物局以“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为名,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吊脚楼是雷公山的基本特色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蜗居山区,贵州民谚称:“客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不过,苗岭山区的苗族村民,并非全都住在山顶上,也有住在山腰甚至山麓的。即便住在山上,也不缺少溪水。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吊脚木楼鳞次栉比,是雷公山麓苗族村寨的基本特色。寨前有河,河上搭有汀步桥、独木桥、板凳桥,河畔建有水渠、水车和水碾。寨后有山,山上古木参天,一派郁郁葱葱。雷公山麓许多苗族村寨的森林覆盖率,迄今仍在75%以上。

 

吊脚楼

雷公山麓的苗族村寨,多建于避风暖和的山环水绕之处,民间称为“鱼住滩,人住湾”。苗族民居力求坐向一致,民俗认为,如若不然,冲撞众人,于己不利。雷公山麓的苗族民居几乎都是木结构吊脚楼,一般四榀三间三层,开放式,不封闭。从山面登堂入室,楼梯架在房屋两侧,故屋面多为歇山顶。吊脚楼底层进深浅,不住人,以木枋横向装修,用以圈养牲口。二楼是全家活动的中心,楼面半虚半实,人称“半边楼”:靠外空虚,上铺楼板,安床睡觉,设廊小憩;靠里平实,挖设火塘,垒砌炉灶,供生活起居用。

四榀三间民居立面图

雷公山麓苗族民居二楼堂屋大多闲置空旷,宽敞明亮。两次间,在地面与楼板结合处用木板隔成前后间。有的在堂屋东壁上,或东次间的板壁上,设置祖先灵位。堂屋东侧中柱旁,常见“花竹”、“花树”之类祭祀物品。按照苗寨习俗,婚后多年不育,或者有女儿无儿子,或者子女多病,请来巫师“栽花竹”、“栽花树”,架设“保爷桥”,以求如愿。苗族居住文化,处处以东为上,缘于祖先由东向西迁徙,这从一个侧面反映苗族迁移的历史与路线。

“花竹”、“花树”、“保爷桥”

雷公山麓苗族民居房屋装修的最大特点是,在吊脚楼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安装苗语叫做“豆安息”或“阶息”的美人靠,它既是家人休息纳凉场所,又是接待宾客的地方,还是村姑、农妇开放式的“梳妆台”、“绣花房”。美人靠楼下是通道,每当行人过此,不论认识与否,楼上楼下,总要打个招呼,遇到生人还格外热情,这是苗家的规矩。如因地势所限,房子坐向不当道,便将美人靠安装在当道一侧,以便交流。

吊脚楼上的美人靠

在宽敞的屋檐下,挂有鸟笼、鱼网、辣椒、包谷等农家常见之物,廊上放有纺纱车、织布机、缝纫机之类。呈现在美人靠周围的一切,充分向世人表明,雷公山麓部分苗族村民,依然十分和谐地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苗族村民分外爱鸟,几乎家家户户吊脚楼的屋檐下都挂有鸟笼。苗族同胞养鸟,重在用以鸣叫。黎明时分,“啾啾”鸟声不绝于耳,与林间野鸟交相对唱,宣告新一天的到来,这是苗寨最为新鲜的时光。男性苗族村民上山干活,常常带鸟儿做伴,笼中小鸟成了苗族村民的“护身符”。民间相传,每个人都有七十二个“魂”,其中一个于人死后变成鸟,为死者带路,将其引到祖先原来居住的东方去。如果死者生前未曾参加“游方”,其灵魂不能变成鸟,便无法找到老祖宗。显然,在苗族村民看来,鸟与人类的生殖繁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之故,一些地方给人赠送结婚礼品,以“锦鸡交尾”蜡染床单或被面为上乘。“游方”活动主要是唱歌。无论男女,不会唱歌,无从“游方”。而“游方歌”据说就是雀鸟教授的。因此,每当婴儿一出世,家人便用一种小鸟的羽毛在其嘴唇抹一下,示意吃了鸟儿肉,长大同鸟儿一样善于唱歌。苗族村民认为,雀鸟不仅教人唱歌,还能教人打扮。村民说,之所以有些儿童帽子要缝成“鸟喙形”,有些绣花鞋子要做成“鹰勾鼻”,有些裙子边沿要镶嵌羽毛,都是雀鸟教授的,实为仿生学在服饰文化中的运用。

吊脚楼屋檐下挂有鸟笼

“锦鸡交尾”图蜡染被面

苗族村民分外爱鸟,并由爱鸟延伸到爱树。自古以来,苗族村民即有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称号的郎德上寨,迄今森林覆盖率仍在75%以上。苗族是古代“楚人”的后裔,爱鸟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村民爱鸟、爱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及时修订乡规民约,严禁狩猎打鸟、毁林开荒、挖窑烧炭,鸟枪收进了文物陈列室。

  家鸡是从野鸟驯化而来的,“爱鸟”必然演变成“爱鸡”。贵州各族人民认为,公鸡象征太阳,诚如唐代诗人李贺在《致酒行》中所言:“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苗族妇女在蜡染、刺绣作品中,常以公鸡为图案,称“公鸡龙”。相传公鸡是“情哥”,太阳是“情妹”,公鸡哥哥唱罢三遍情歌,太阳妹妹就出来了,因此公鸡也是“龙”。

鸡头龙袖片

雷公山堪称山地建筑博物馆

  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已变得相当脆弱,但雷公山森林植被依然保存得完好,是许多濒危生物的“避难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生活在雷公山麓的苗族村民,自古敬畏自然,崇拜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甚至将某些名木古树视为“神树”、“保寨树”,逢年过节,或遇不测,虔诚祭祀。他们不仅崇拜名木古树,甚至将与树木共生共荣的竹子、茅草也视为有灵之物,认为是祖先亡灵栖息场所,故而在“赎魂”、“扫寨”、“打口嘴”、“栽花树”、“栽花竹”、“过苗年”、“吃鼓藏”、“安保爷凳”、“架求子桥”等宗教活动中,通过竹子、茅草与祖先、神灵沟通。

  在众多的乡规民约碑中,都有保护森林的条款,对违规者处分极严。处分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前者,罚其补种,或罚钱财;后者,从某种意义说威力更大。如由巫师咒其“断子绝孙,永不发达”,“留下房屋给猫和耗子住,留下田地给蛇和蛤蟆种。”由于祖祖辈辈自觉不自觉形成珍惜名木古树的传统,许多大树被视为有灵的“风水树”、“保寨树”。凡是被视为“保寨树”的所有林木,一概不能砍伐,甚至枯枝败叶也不能背回家。如有哪位稚童无意犯忌,家人必以酒、鱼之属“祭树”,虔诚为其“赎罪”。村民认为,树木能给人类造福,对人有特殊保护作用。这种朴素的环保意识,不同于封建迷信。

 

保寨树

 

雷公山麓的苗族村民自古就有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天然林决不乱砍滥伐,对植树造林情有独钟。生了孩子要种树,死了老人要种树,将植树造林视为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象征。苗族村民修建房屋,充斥着对树木的敬畏与崇拜。砍伐中柱,择吉日进行,先用酒、鱼之属朝东祭大树,而后才能砍伐,以倒向东方为吉。起墨、上梁均须选择吉日,并要用酒、鱼,面向东方祭祀鲁班。大梁以舅家赠送者最为金贵。从前,舅家赠送的大梁多为枫树。枫树被苗族村民视为“外婆树”,保留着女性崇拜的烙印。雷公山麓的木结构吊脚楼民居,早已使用“穿斗式”,但苗族村民在新建房屋的梁柱结合部,照例捆绑一束麻,以为如此,才算牢固,此举无疑是古代“绑扎式”建房的遗风。雷公山麓的“晾禾架”,大多保留“绑扎式”作法,猪牛圈,大多使用“井干式”装修,吊脚楼住房,虽然都是“穿斗式”,但有些粮仓却是“干栏式”建筑。雷公山麓的苗族建筑,对研究建筑文化发展史,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堪称“山地建筑博物馆”。

 

“井干式”装修的干栏式粮仓

 

收藏本文章    |    复制本页地址    |    顶一下(3)    |    踩一下(0)    |    更多历史文化    

网友评论:

验证码:看不清楚,点击更换
登录 (请登录发言)
深圳市贵州商会
服务团队
秘书长 王弟伦 秘书长 王弟伦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外联部 金素文 外联部 金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