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地风情 > 多彩贵州 > 民族风情
分享到:

侗戏:一曲一调总关情

时间:2012-5-23 15:51:57    |    信息来源:印象贵州    |    发布者:admin

    侗戏是我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多流行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县的侗族村寨。

  侗戏没有专门班子,全由群众自由结合,且可时合时离,纯属业余。在演员中没有严格行当,惟小丑独特。剧中曲调分为两种:一是“平板”或称“普通板”、“胡琴板”;一是“哀调”或称“哭调”。还有“仙腔”和“戏曲大歌”。

  侗戏是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瑰宝之一。尽管它发展缓慢,但源远流长,经历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播、不断得到加工、改造,古朴而不单调,抒情而不低劣。民族民间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尚在发展之中,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学术上看,它是有发展前途的民族民间剧种之一。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榕江县城一河之隔的车江侗寨是全国南部侗族聚居最多的村寨。这里也是侗戏《珠郎娘美》故事的发生地。

  杨永兰、杨艳红和杨世发都是榕江县车江乡的村民,他们是干农活的好手,也是侗戏的好演员。

  1984年,杨艳红和杨世发带着侗戏《丁郎龙女》到昆明参加全国演出获得了三等奖。此后,他们多次到省里和州里演出。此次到贵阳再次表演了保留节目《丁郎龙女》片断,在看了他们演出后,记者来到驻地采访了他们。

  说戏

  “他可是我们那里的名角。”杨艳红这样介绍搭档杨世发,人到中年的杨艳红端庄大方,待人亲切,一看就知道是演女主角的“专业户”,接受采访由她主讲。遇到要商量或是不便让记者知道的时候她就改用侗语和杨永兰、杨世发说话。

  传统侗戏剧本长,场次多,人物杂。杨艳红说如果要演传统的《丁郎龙女》剧目,得要3天的时间。因为剧本长,唱词多,演员又都是业余,记不下词。传统侗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让演员们通过一句过门,一句一换位和戏师在台中或台侧临场提词的办法进行弥补,这就是传统侗戏走8字的来历。

  作为当地的文艺骨干,杨艳红参加过侗戏的改革。她说,1984年省里的老师把《丁郎龙女》作为试点,吸收了现代话剧特点进行了改革。突出主要人物,压缩次要场次。过去侗戏一般没有布景,只在舞台上挂一块底幕,有时两边挂与底幕不同颜色的布帘,以示区别,十分简单。改革后的侗戏则根据剧情和舞台调度的需要,设计了舞台美术。此外,打破走横8字或二人转的老框框台位,演员也根据剧情需要设计戏剧台步。

  杨艳红说他们后来多次演出改良的《丁郎龙女》,乡亲们也挺爱看。不过最近他们接到通知,要求演出的时候还是走8字,杨艳红对此有自己的猜测:“现在都要看原汁原味的东西,是不是走8字,更加原生态了。”

  迷戏

  和杨艳红同台演出的杨永兰、杨世发也是从小爱看戏,爱唱戏。

  杨世发因为从小记性好,又长得相貌堂堂,跟戏师学戏时便是重点培养对象。他说跟师父学戏,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喜欢,不管男女老幼,大家晚上吃完饭约着就去戏师家学习。

  传统的侗戏大多来自民间的神话传说,如《珠郎娘美》、《门龙》、《丁郎龙女》等。杨世发说现在他们演的新编侗戏也比较多,新编剧目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把不孝敬老人,迷信、嫖娼、拐卖等社会丑恶现象编到戏里进行批评,也挺受欢迎。

  杨世发说,车江乡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戏班,都是村民们自发组织的。逢年过节不仅互相走村串寨轮流演出,有的还到毗邻的从江、黎平演出,更远的还到广西的侗寨去演。在车江每个寨子的侗戏班子要到另一个寨访问演出,邀请方肯定是热烈欢迎。演员们从早到晚演出,中午饭由邀请的寨子的姑娘们直接送到戏台上,吃完又继续演,一出戏要连着演上好几天才能演完。侗家人看戏都很“铁杆”,冒雨看戏和饿肚子看戏都是常有的事,戏不收场不回家。

  据杨艳红介绍,现在一些侗戏已制成光碟,在家里就可听可看。走在寨子里,经常会听到碟机播放的侗戏。目前市场上主要光碟片侗戏有:《铁郎茶妹》、《糊涂盆》、《侗寨欢歌》、《陈世美》、《春草闯堂》等等。对侗戏的保护问题,杨永兰有点担心:“以前演一场戏有千把人看,现在好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平时演出少了。不过过年演戏,回乡过年的年轻人也还爱看。”杨世发乐观地说:“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侗戏一定会得到保护和发展”。杨艳红则说,“我们现在还能演,以后老了,也可以教徒弟。”

  相关链接

  历史溯源

  侗戏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叶的嘉庆至道光年间,是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创始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吴文彩最早创作出来的两出侗戏,一出是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改编的《梅良玉》,另一出是根据汉族传书《薛刚反唐》改编而成的侗戏《李旦凤娇》。

  艺术特征

  由于受贵州花灯、桂北彩调的影响,侗戏的唱词十分讲究音韵,其尾韵统一,腰韵严谨,主要曲调有“平板”、“哀调”。“平调”是上下句结构,多用于叙事。而“哀调”是由侗歌中的“哼歌”、“格以琴”等演变而来的,节奏自由,旋律哀怨,适于表现悲痛的感情。

  侗戏舞台一般长、宽约为丈余,不用布景,仅挂一块底幕和两块花色门帘。台上除了几张桌、台之外,没有其他道具。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服装以侗族艳装为主,也有专门的戏装。传统侗戏的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铃、锣、鼓和小钗;新侗戏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扬琴等等。

  侗戏之乡

  茅贡乡是享誉海内外侗戏的发祥地,腊洞村吴文彩是侗族人公认的侗戏鼻祖。

  继吴文彩之后,茅贡乡的侗戏创作演出活动从未间断,侗戏创作人才辈出,戏师不断涌现。

  茅贡乡几乎每村都有演出侗戏的固定场所———戏台,而且别具特色。高近村的侗戏台由于保存原貌较好,被列为黎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茅贡乡主动配合上级及县文化局在侗戏鼻祖吴文彩的家乡腊洞村举办“纪念侗戏诞生160周年剧目调演暨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有北京、湖南、广西和我省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6个演出队计240人以及附近村寨的群众近万人前来参加,真可谓盛况空前。与会者一致公认:茅贡腊洞是侗戏的故乡,茅贡乡侗戏演出活跃,堪称侗戏之乡。

  全乡村村有侗戏队,人人爱看侗戏,个个会唱侗歌。1994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戏之乡”。

  传统剧目《丁郎龙女》

  它是侗族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它说的是侗族穷后生丁郎砍柴回家,从牧童手中救了一条金丝鲤鱼,原来被救的金丝鲤鱼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她为报答丁郎救命之恩与丁郎结为夫妻。

  三年来男耕女织,生活越来越好。这时丁郎的表妹素梅挑唆丁郎与龙女关系,说娶龙女三年还没有后代是违背古理的报应。姑妈家的姑娘,本应嫁给舅家崽。

  丁郎听后变心,终于娶素梅做小,至此龙女受欺挨打,艰辛创立的家业也被丁郎、素梅霸占了。后来龙王得信,派虾兵蟹将接龙女回宫。素梅因抢龙女包袱被虾兵蟹将吓得掉进滚滚大江。丁郎吓得瘫倒在地,眼睁睁看着人去财散。

  《珠郎娘美》

  传说百年以前,在峰峦起伏的黔东南古州(今榕江)的三宝镇上,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两人在“行歌坐月”中产生爱情,破铜钱定下终身,但娘美的母亲遵循侗族姑舅表婚的婚俗,已将娘美许配给舅家的儿子,所以他俩只得逃婚到从江的“八百贯洞”(八百户人家的贯洞)的贯洞寨落脚,娘美被当地一个叫银宜的财主看中,逼婚不成,买通封建款老公万,设计在款会上(“款”是古老侗族农村中一种社会组织,“款”有大、小,小款由三五个至一二十个村寨组成,若干小款合为一大款,根据款约处理款内有关生产、婚姻、债务以及偷盗等事,以维护公共秩序。大款带有军事联盟的性质。)杀害了珠郎,反诬珠郎是外面派来的奸细,并哄骗娘美说珠郎是让下河人杀的。

  后来娘美知道真相,在江箭坡辨骨处引诱银宜为珠郎埋骨,说谁能帮她把珠郎尸体埋了,就嫁给谁。在银宜提着锄头挖坑时,娘美趁机将银宜杀死,替珠郎报了仇。

收藏本文章    |    复制本页地址    |    顶一下(1)    |    踩一下(0)    |    更多民族风情    

网友评论:

验证码:看不清楚,点击更换
登录 (请登录发言)
深圳市贵州商会
服务团队
秘书长 王弟伦 秘书长 王弟伦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外联部 金素文 外联部 金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