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财经
分享到:

中小企业不“活” 实体经济难“兴”

时间:2012-3-1 17:48:30    |    信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    发布者:admin

近些年,一到岁末年初,"用工荒"、"招工难"问题就频袭沿海的企业,但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仅仅是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中遭遇的众多问题之一。去年2月至5月,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中小企业综合性调研活动,其中反映出的情况是,不仅"融资难"、人才短缺和税费负担重等传统难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原材料、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严峻形势,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在上述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中,又以"融资难"最为突出。去年以来,温州老板接连"跑路"事件的发生,让民间借贷、地下金融渐次浮出水面,中央高层的重视以及后续金融扶持政策的频出,也在不断叩问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破口在哪?何时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在全国工商联的调研中,其中还得出一个重要的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没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状况如何。与此同时,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什么要坚持走发展实体经济的道路?如何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如何让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巩固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擎?就这些相关问题,本报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

中小企业面临三大生存困境

记者:去年初,全国工商联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中小企业综合性调研活动,最近又开始对中小企业进行调研。据了解,民建中央也做了相关的调研,请您谈谈去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怎样?经营状况如何?

辜胜阻:最近几年,我们对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一千多户实体型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2011年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最为纠结的一年,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首先,中小企业已经步入全方位的"高成本的时代"。利率、汇率、税率、费率"四率",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三金",原材料进价和资源环境代价"两价"九种因素叠加推动企业成本直线上升,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不堪重负,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调查表明,八成以上的民营企业家认为税收负担"很重"或"较重"。

第二,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融资困难"。具体表现:一是"融资难",大量中小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资金,在货币政策从紧、银根收缩的当前,小微企业更是成为信贷融资中"被挤出"的首要对象。据有关调查,不到10%的中小企业能从正规金融体系得到贷款,约5%的小微企业与银行发生过借贷关系。二是"融资贵",民间借贷利率趋高,高达法定利率10倍左右,企业资金成本压力不堪重负。三是"融资险",民间借贷机制缺乏制度保障,借贷双方均面临高风险。由于企业很难长期支付高利贷本息,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而民间借贷方也存在权益受损风险。四是"融资乱",获利颇丰的高利息信贷业务吸引了个人资金、上市公司资金、海外游资甚至部分银行贷款等各路资金参与,资金配置格局失序和失范。

第三,中小企业面临十分严峻的"用工荒"。近年来,不仅东部沿海遭遇"用工荒",中西部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不仅技工"荒",普工也大范围短缺,"用工荒"趋于常态化和普遍化,形势十分严峻。大量中小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贵"、"留工难",不仅招不到人,而且留不住人,人工成本大大攀升。有调查显示,当前中小企业劳动平均成本上升20%-30%,国家机械工业信息中心的全国重点监测中小企业中,2011年6月份缺工企业比率达到52.3%。大进大出的高流失率使企业极不稳定,大量企业出现了因缺工导致不敢接订单的现象。

记者:刚刚您提到的三大生存困境,其反映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辜胜阻: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存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市场扭曲,最突出的有三方面。

一是产业上游与下游的"两极分化"。处于上游的"银根、地根、能源流、物流(路桥)"高度垄断,土地、资金、能源等关键性生产资料供应缺乏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处于产业下游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弱,发展能力遭遇瓶颈,利润微薄。

二是实业与金融的"两极分化"。我们的实体企业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承受着持续攀升的成本压力,利润"比刀片还薄"。而靠息差"以钱生钱"的银行在资本逐利本性驱使下,逐步偏离为实业服务的本位。有资料显示,2007-2010年间,中国企业500强中最大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总额均只占6%左右,但利润总和却占27%左右。

三是供应链上的大企业强势和小微企业弱势形成的"两极分化"。大企业"倚强凌弱",故意拖欠企业的资金,小企业难以为继,往往成为"三角债"中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融资难"的实质是产业"空心化"

记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是热点话题。去年来,温州中小企业主因高利率民间借贷"跑路"甚至跳楼的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社会上对"跑路"产生的危机也表示担忧,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辜胜阻:温州是全国实体经济问题的风向标,温州问题表象是高利贷,实质则是产业"空心化"。大量温州企业在经历炒房、炒煤到全民放贷之后最终陷入因民间资金链断裂所导致的民企债务危机,许多企业主因资金链断裂而出走。相关统计显示,2011年1-9月,浙江共发生228起企业主逃逸事件,其中温州以84起居首。

"产业空心化"背后深层次原因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多种因素叠加使成本攀升,实体企业面临"成本太高、利润太薄"的压力,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要素流向非实体经济。由于行业利润分配不合理,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利润率差距不断扩大,加上资本的逐利本性,实体经济领域资本大量流失,非实体经济"虚火过旺"。

二是过度垄断使民间资本投资无门,实体企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大量民间资本变成游资热钱。部分实体行业被高度垄断,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受限,在低端制造业的"红海"领域残酷竞争压力下,大量民间资本选择逃离实体经济领域,进入非实体经济领域追逐利润。

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大幅减少,实体中小企业产能过剩严重。由于国内需求不振,国外欧美经济低迷、贸易保护,越南、印度等新兴国家企业低价抢单,我国企业面临市场困境。

四是生产资源的非有效配置导致上下游企业收益分配的"两极分化",大量中小企业资金链不堪重负,遭遇市场淘汰危机。

五是企业创新需要高投入、具有高风险,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资源不足,能力不够,举步维艰。我在调研中发现,宁波民企经营状况相比温州民企更好一些,能够坚守实业,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宁波民企的产业层次更高一些。温州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能力有限,难以转型升级,更易陷入经营困境。

记者:为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去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赴温州考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此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措施。对于"融资难"的问题,关键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能够有一些实质性的突破进展?

辜胜阻: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长期面临的问题。近期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这一"老大难"困境。然而我们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的拓展,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大量中小企业的本位。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与企业构成相匹配、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融资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既可为坚守实业的企业提供发展资金,也可为过剩游资进入实业提供渠道,对实体经济的重振和发展具有"一石多鸟"之效。为此,要努力促进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合法化。对民间金融不是打击取缔而是规范"招安",让其成为多层次融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融资渠道不能"并轨"而要"多轨",不仅有正规金融的"正门"而要有民间金融这类"侧门",对小微企业,"侧门"更重要,要通过发展草根金融扶持草根经济,实现"门当户对";对高利率民间借贷不能让其在"地下"野蛮成长,而应在"地上"理性发展;对大量民间热钱要拓宽投资渠道,拓展利润空间,引导游资热钱回归实体经济,使其由"魔鬼"变成"天使"。同时,还要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中央监管机构只监管大的金融机构,微小型金融机构放给地方监管,并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尤其是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城市民营中小银行。

记者:在您看来,建立面向小微企业的民营中小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办法之一,那国外有什么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辜胜阻:我国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社区银行的实践经验,放开市场准入,增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积极性和投资热情,放手让民间资本组建面向小微企业的民营中小银行或称社区银行,为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快建立一批民营社区中小银行不仅能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数额小、频率大、风险高等要求,实现金融服务的个性化,而且还能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空间,引导民间金融进入正规金融渠道,防止民间金融的边缘化,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社区银行具有资产规模小、社区内生性、按股份制或合作制原则组建等特点,能深度掌握当地经济信息,在具备专业金融知识背景和丰富银行操作经验的同时,有着和大型银行不一样的思维和市场,坐拥天然的人缘地缘优势,便于了解和熟悉当地经济文化环境,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

国际上应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普遍采用社区银行支持的方式解决。如美国通过社区银行的金融支持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社区银行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基石。美国社区银行采取"差异化经营",将目标客户群定位于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避免与大型商业银行激烈竞争,在客户服务、信息对称和业务处理速度等方面充分显示出自身独特的优势。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家协会资料显示,占全美银行资产大约12%的社区银行,在给小企业的100万美元以下贷款额中占比达40%。在银行业垄断程度远高于美国的欧洲,也活跃着大量社区银行。早在2003年,欧元区11国约有7000多家类似美国社区银行的中小银行机构,主要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服务。在银行垄断程度较高的日本,属社区银行的中小银行也有6000多家,这些银行对当地小企业贷款比例一般占其全部贷款的70%-80%。

发展实体经济重在
关注中小企业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社会上普遍感到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而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实体经济,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辜胜阻: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中小企业经营困境,防范大量资本逃离实业导致"产业空心化"。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五大挑战和风险:一是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二是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三是大量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生存困境,相当一部分变成"僵尸"企业,名存实亡;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记者:和实体经济相对的是虚拟经济,那么应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发展关系?

辜胜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如同"皮"和"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学观点认为,当虚拟资本相对于实体经济过剩严重时,金融市场就变得非常脆弱,一旦债务支付链条断裂,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充分反证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唇齿相依、血脉相连的密切关系,也揭示了过度金融创新、金融业脱离实体经济所造成的"物极必反"问题。相反,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下依然欣欣向荣,其重要原因在于:德国注重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其工业制造业竞争力强,是经济"脊梁",确保了经济增长始终具有活力。

当前,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实体经济强本固基,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中小企业生存困境,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记者: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中小企业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辜胜阻:实体经济发展,则国家兴盛;实体经济衰退,则国家没落。实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基,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重要的创新驱动器,而中小企业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75%以上的城市就业岗位、66%的发明专利、82%的新研发产品。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小微企业三定位是:一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主要渠道,二是企业家创业成长主要平台,三是科技创新重要力量,这也是国务院新政策释放出国家开始高度关注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的信号。关注实体经济重在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打破垄断轻装前进

记者:在垄断改革方面,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45部门倒排时间表落实"新36条",但包括此前2005年出台的"36条",却都遭遇到落实难的问题,这个突破口又是在哪?

辜胜阻:落实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准入审批条件模糊、程序繁琐、缺乏透明度使得民间资本面临"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障碍。二是行业垄断势力强大,行业待遇不公平,民间资本面临"进去了又被弹出来"的"弹簧门"障碍。

未来落实"新36条":第一,要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机制,规范民间投资审批程序,打破民资准入的"玻璃门"障碍。要推行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审管分离制,减少前置审批事项,简化、规范审批程序,公开审批内容,优化审批机制,取消不合理的各项附加条件或限制性要求。第二,要避免国企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强势扩张而对民企的"挤出",通过存量调整和环节拆分为民企腾出发展空间。第三,创新民资进入的方式,形成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投资的新格局,引导民企与国企在竞合关系中共生共荣,构建国企与民企、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机制。第四,要建立民企进入的援助机制,在推进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待遇公平化,清除民企市场准入的"弹簧门"障碍。第五,加快监管体制改革,探索"宽进严管"机制。改组现有垄断行业监管机构,规范行业监管的权力、责任和程序,促进行业监管的独立性、法制化和公开化。

记者:除了上面提到融资难和垄断问题外,束缚中小企业发展的还有诸如行政审批繁多、税负重等问题,如何才能让它们轻装前行?

辜胜阻:要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促使其"轻装"上阵,除了金融体制改革以外,还要推进两项改革: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提升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要将扶持"三农"的"少取多予"政策"移植"到小微企业,通过"减税、减费"等方式切实为企业减负,帮助其轻装上阵。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和导向作用,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其经营的市场风险。二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中小企业升级阻力。

收藏本文章    |    复制本页地址    |    顶一下(0)    |    踩一下(0)    |    更多时事财经    

网友评论:

验证码:看不清楚,点击更换
登录 (请登录发言)
深圳市贵州商会
服务团队
秘书长 王弟伦 秘书长 王弟伦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外联部 金素文 外联部 金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