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调查称1/4市民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

时间:2012-6-13 13:57:04    |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发布者:admin

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正在好转?

6月11日,在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国经济网和零点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了《2012年食品安全信心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12年市民对食品安全评价信心指数得分为66.2分(满分为100分),相比2011年的46.9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现状的评价有所提升,但依然有25.2%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

在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可谓项目繁多,然而,最严格的监督制度背后,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

“虽然我们的监督手段加强了,但食品产业集中程度低、从生产到餐桌的产业链条很长,要想让措施完全到位,要解决产业标准、监督手段、惩罚力度等一系列问题。”中国质量协会秘书长助理樊天顺说。

仅有3.1%的市民非常有信心

《报告》称,过去的一年,多个部委发布了食品行业的新政策与新法规,对食品工业进行把关,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仅有3.1%的市民非常有信心,25.2%的市民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51.5%的市民比较有信心。

《报告》发现,在所有年龄段中,46-60岁的市民对食品安全状况变差的评价较多,近三成不太有信心;收入越高的人群,对食品安全和改善的信心越不足,收入水平在6000元以上的人群中,认为过去一年食品安全没有改善的人数远大于认为有所改善的人数,他们担心的主要是食用油、肉及肉制品。

在受调查的11类食品中,市民对蔬菜水果、蛋及蛋制品的安全最有信心,而零食、乳制品、饮料和酒、肉及肉制品的食品安全评价则排在后四位,成为市民最为担心的食品。

“消费者对乳制品行业的信心长期不足,这是由于看起来乳制品行业事故频发,但这里面有多少是真的,公众恐怕没有理性的认识。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思想导致大家不愿购买。”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告诉记者。

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乳制品行业屡遭曝光。三聚氰胺、雌激素超标、学生集体中毒事件、黄曲霉毒素事件、皮革奶、皮鞋酸奶,以及近期的激素催奶事件不断被爆出,拒绝国产奶,抢购洋奶粉一时间大行其道。

“除了三聚氰胺和黄曲霉毒素事件之外,所有关于乳制品的报道都已证实是假的。”宋昆冈说,“三聚氰胺事件过去的3年多来,经过清理整顿,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大产品监督抽查力度,中国乳业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年上半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国产乳制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大家感觉食品不安全主要源于恐慌。”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薛文通教授告诉记者。

同样持乐观态度的不仅是乳制品行业。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出席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时表示:“目前,我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农产品质量总体上安全,逐步向好。”

尽管官方信心很足,但消费者对于未来食品安全的信心仍显不足。《报告》显示,55.5%的市民认为未来一年的食品安全会得到改善,29.9%的人认为没有变化,14.6%的人认为会变差。

监管难题待解

《报告》指出,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问题上,市民认为企业和政府部门责任最大。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已初步建立。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1196个,覆盖了100% 的省份、73%的地市和25%的县(区)。”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在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表示。

那么,为什么监管的规格越来越高,而食品安全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多位专家告诉本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科学是公认的三大主要问题。

“政府监管一定要解决造成食品污染的源头问题,不要总在商标大小、包装规格等细枝末节上费工夫,而应狠抓关键危害点,具体分析不同食品行业的关键问题所在,制定食品行业内部管理制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说,“同时要克服行政管理、行业管理两张皮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产业都有多、小、散、乱的特点,从农户到餐桌要经过很长的产业链条。生产品种多、从业人员多、销售网点也多,政府的监管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2012年,我国将再选择15个城市开展第三批追溯试点,初步形成与全国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相适应的全国网络构架。”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对本报记者表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体制不顺。”中国疾病防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对记者指出,“源头防控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主要途径。”

收藏本文章    |    复制本页地址    |    顶一下(0)    |    踩一下(0)    |    更多国内焦点    

网友评论:

验证码:看不清楚,点击更换
登录 (请登录发言)
深圳市贵州商会
服务团队
秘书长 王弟伦 秘书长 王弟伦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外联部 金素文 外联部 金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