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贵州新闻 > 黔东南州
分享到:

集聚要素积蓄力量剑指园区建设

时间:2013-3-12 10:28:33    |    信息来源:金黔在线    |    发布者:admin


图:剑河县加大县城西区扩容和东区开发,产城一体,加速工业园区建设。 钟传坤 摄

  贵州,“5个100工程”大幕已经开启。

  出席全国两会的贵州代表、委员,积极为实施“5个100工程”建言献策。

  今年,我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平台建设,为全省发展集聚更多要素、积蓄更多能量。

  集中打造“5个100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支撑点和发展增长点,是推动发展的大平台、政府工作的大擂台。

  其重点打造的园区——100个产业园区和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正为我省产业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工业园区 起跑好平台好政策好服务劲吹“春风行动”

  新闻现场

  时间:3月11日地点:瓮安经济开发区园区

  3月11日,记者驱车沿着瓮安经济开发区园区大道行驶,只见入驻较早的麒龙摩尔城已开门迎客,极目远眺,来自深圳的两户化工企业——金正大、芭田的建设工地尽收眼底。

  “金正大投资60亿元的一期工程预计今年5月投产,芭田的场平工程马上结束。”瓮安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曾薇告诉记者。

  去年,瓮安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被列为我省重点打造的3个千亿元级工业园区之一。

  开发区位于银盏镇,首期开发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5.04平方公里,分为精细磷化工区、基础磷化工区和轻工业区三部分。

  瓮安进一步抢抓新机遇,科学规划拓展区,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循环经济型化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等轻工加工制造基地,大力推进煤电磷、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园区新型工业发展新格局。

  目前,园区签约资金达315亿元,到位资金65.61亿元,入园项目达45个,其中14个建成投产;2012年,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9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75.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和33.1%。

  随着瓮安经济开发区扩容及入驻的企业建成并投产,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加大,瓮安县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搭建返乡创业、就业平台,引导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和就业。

  今年2月,瓮安县举办“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共为60多家企业提供了2000多人,涉及普工、电工、会计、化验等工种。

  除了本土培养,瓮安去年引进各类优秀专业人才、高学历人才800人,大力充实人才队伍。

  不仅如此,今年,该县将继续多渠道、多方式向外引进各层次人才,积极争取安排部分人才到省、州有关部门上挂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曾在瓮安工作过或瓮安籍在外工作人士的桥梁作用,加大对各级干部的培训,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延伸故事

  农民工苏期华返乡创办家具厂

  记者走进瓮安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时,在家和家私门口,老板苏期华和工人们正在运货装车。

  苏期华告诉记者,工厂去年12月底入驻、第一个月就实现“开门红”,销售收入达到7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铜仁、四川泸州等地。春节过后,工厂3月份重新恢复生产,一直供不应求,并在石阡拿下了一笔200多万元的订单。

  苏期华今年32岁,回瓮安创业之前在江浙一带打了10多年工,学会了一整套家具加工工艺,如今自己当起了老板。

  这个厂子,苏期华已投入400多万元买设备、买原料,从江浙请来了4个师傅,在当地聘请了30多人,4位师傅手把手教他们手艺,另外派了4名销售人员出去跑市场。

  “人手依然不够,融资也有点困难,但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好平台、好政策、好服务,我们一定要想法把企业做好做大。”苏期华说。

  瓮安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位于瓮安经济开发区内,计划建设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

  一年时间,创业园已入驻12家企业,6家企业建成投产,80多家企业签订入园协议。

  创业园对租用标准厂房的农民实行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到第四年分别按月租每平方米5元、10元、15元标准收取,租满5年后企业可购买,也可重新选址建设。

  据介绍,每年,瓮安县财政预算3000万元建立“创业带富工程”基金,并逐年适度增加,主要用于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建设、贷款贴息、奖补扶持等。

  凡入驻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企业,政府按实际纳税额给予一次性对等奖励;此外,该县还成立了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中心,并投入100万元作担保基金,为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资金保证。

  “通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带动,预计每年可吸引3%至5%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到‘十二五’期末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富10000人左右的目标。”瓮安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曾薇这样告诉记者。

  农业园区升级 智能菜园子洒向田野“钱景”广阔

  新闻现场

  时间:3月11日地点:郎岱农业产业园区

  3月11日,初春时节,六枝特区郎岱镇勤劳耕作的人们,在坝子里、山头上、工厂里忙着耕地、选种、育苗……

  在农业综合示范园的温室大棚内,墙壁上的黄甜菜色彩艳丽;靠雾化吸水的芹菜,长势茂盛,一蔸“体重”不下0.5公斤;台面上生长的莴苣,长势喜人;生长在管道里的生菜、苋菜,嫩翠如少女的肌肤。

  这个现代化大棚“菜园子”,面积7000余平方米,通过控制柜上的按钮,可以控制整个大棚以及局部的温度,并进行浇灌。整个大棚内流水潺潺,菜味清香。

  几个农村妇女站在门外,好奇地往里看了又看,对没有一粒尘土的墙壁、柱子、管道里长出茂盛的庄稼,有几分迷惑……

  而在现代加工园、餐饮服务区内,挖掘机穿梭,机声轰隆,一派繁忙景象。

  郎岱镇是我省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小城镇,2008年起,该镇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一线蔬菜基地”,鼓励农民种植蔬菜或流转土地,通过补偿部分土地流转费等办法,吸引大户、企业参与种植,培育蔬菜产业。

  正是基于郎岱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2011年底,六盘水市决定,把郎岱建成市级农业产业园区,以郎岱镇为核心,辐射周边洒志乡、陇脚乡和折溪乡的部分区域,涉及28个村8万多人,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

  2012年2月,正式成立副县级管委会,之后又申报省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年产值上100亿元的省级现代农业的生产区、示范区和观光区。

  目前,郎岱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内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已建成,交易服务中心已基本建成,加工示范园也初具雏形;园区已建成或落实蔬菜基地1.4万亩、经果林3万亩、中药村2万亩、魔芋1万余亩,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园区在“成长”,向周边辐射面积不断扩大。

  延伸故事

  魔芋种植产业发展引发多赢效应

  正是魔芋下种的季节,六枝特区宜枝魔芋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淑艳忙坏了!

  外出进魔芋种、购生产设备及绿化苗木的员工不时来电话汇报行情和进展,与此同时,趁着这段时间天气好,她又要加快建厂房、安装设备及厂区绿化,力争3月底前投入试生产。

  位于六枝特区郎岱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的宜枝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魔芋种植、科研、开发、生产、进出口销售于一体的深加工企业,项目总投资预计1.2亿元,有魔芋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及特色休闲食品加工等10条现代化生产钱,产品有魔芋精粉、纯化粉、魔芋胶、膳食纤维、特色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全部投产后,公司年产值将超4亿元。

  “今年公司与周边近3000农户签订5万亩魔芋种植,涉及7个乡镇。”吴淑艳说,保护收购价为每斤1.5元,如果市场价高,则按市场价收购。

  公司经理汤跃进也忙晕了,对新购进的魔芋种,他要安排消毒存放,对借给农户种植的种苗,安排技术人员消毒杀菌,发放到临近7个乡镇的农户手中,公司40多名工人和种植人员穿梭7个乡镇的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魔芋……

  “去年,公司第一次借种给农户试种,一些农户半信半疑观望,农民种出的魔芋被公司以每市斤1.8元的价格收购后,今年村民种植很踊跃,邻近的安顺、毕节等地农户,也要求合作。”汤跃进说。

  如今,魔芋产业的辐射范围已远远超出了产业园区的“界限”。汤跃进算了一笔账,若按一亩地产魔芋1000公斤,以保护价收购,5万亩魔芋产值将超1.5亿元。

  岩脚镇青杠村养猪大户陈开欢,去年试种300亩,今年,他将扩大种植面积。

  “魔芋与玉米套种效果很好,成行种植,玉米通风透气,产量不会降低,魔芋在仔芋的基础上,年生长率10倍左右。”陈开欢说,他完全相信“一株魔芋10斤粮,10亩魔芋建楼房”不是空话。

  “我家云南的亲戚,就是靠种魔芋,两年就建起了新房子。”陈开欢开心地说,对魔芋种植的“钱景”,他很是看好。

  记者走笔

  聚焦“发力点”

  一个个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一栋栋标准厂房梯次排列,一户户外来企业生产红火。

  踏上同步小康的历史征途,贵州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在哪里?我省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纷纷把目光聚焦产业园区这一关键平台。

  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引导下,我省各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立足打造新的开放平台,科学规划,破解难题,优化环境,筑“巢”引“凤”,产业园区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园区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凸显,开始成为推动贵州走出“经济洼地”的强劲动力。

  正如专家指出,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是我省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快破解发展速度慢这一首要矛盾的重要切入点和迫切需要。

  瓮安等地产业园区的成功实践,有力地佐证了产业园区是贵州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开放水平,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康庄大道。

  郎岱等地农业产业园,则生动诠释了“建一个园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产业带动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各地特色产业园区在加快发展中,注重把引进高科技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结合起来,既促进产业升级,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依托发展产业园区加快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实践,既充满了激情,又显示了清醒和睿智。贵州产业园区将随着新一波发展浪潮阔步前行。


郎岱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一角。 本报记者 罗石香 摄


德江城北工业园区内,迪蒙科技公司员工正加紧生产。 高应清 摄


中煤盘江重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谢强 摄


贵阳市南明区工业园区建设施工一线。 赵松 夏延芳 摄

收藏本文章    |    复制本页地址    |    顶一下(1)    |    踩一下(0)    |    更多黔东南州    

网友评论:

验证码:看不清楚,点击更换
登录 (请登录发言)
深圳市贵州商会
服务团队
秘书长 王弟伦 秘书长 王弟伦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外联部 金素文 外联部 金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