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事财经
分享到:

电信设备商跑广电

时间:2013-3-22 15:35:29    |    信息来源:财新网    |    发布者:admin

财新《新世纪》 记者 覃敏 

    新闻出版总署或与国家广电总局的机构整合,是2013年“大部制改革”的关注焦点之一。虽然部委层面的组织机构改革尚未开锣,但在市场层面,广电区域网络的整合步伐已经传出明确的市场信号。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华为、中兴、上海贝尔等通信设备商,陆续在广电市场斩获订单。“三网融合进程已在加快,通信设备商进入广电市场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全行业的集体走向。”上海贝尔市场总监吴晓东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说以前只是布局,那么现在就是真正开始打市场了。”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通信设备商们已不约而同地将广电市场从原有行业客户中细分出来,设立专门部门负责运营拓展。其中,中兴、上海贝尔更是将广电定位成第四运营商,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并列为同一阵营。

  公开资料显示,新近一笔由通信设备商夺标的广电大单发生在山东。今年1月下旬,在山东广电网络省干二级OTN波分传输项目招标中,上海贝尔夺标青岛、威海、临沂等八个地市,获得40%市场份额;同时,上海贝尔也在山东广电接入网GPON、EPON市场有所斩获,目前部分接入网项目已在地市展开部署。此前,华为、中兴也曾宣布在上海、山东、河南等广电网络的建设中获取订单。

  常驻香港的通信行业分析师Michael Li认为,通信设备商之所以积极进入广电市场,一方面是当前广电体系深受互联网电视、IPTV等新业务冲击,渴望开展新业务,对网络改造、业务平台搭建等内生出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各省广电网络在组织架构上基本整合完成,加上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的获批组建,也释放出了积极的市场启动信号。

  中兴通讯副总裁王翔宇告诉财新记者,“中国广电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较晚,通信设备商可以借鉴其在电信市场的经验开拓广电市场,但这个市场到底发展得有多快、打开得有多大,最终还要看广电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及其业务的整合程度”。

市场启动时刻

  一位通信行业资深人士对财新记者回忆称,2009年以前是市场潜伏期,广电行业封闭、技术设备落后,各大通信设备商很难进入;2010年年初以来,中央一再强调三网融合,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各大设备商意识到其中商机,纷纷进入市场试探,但终因各方争端不止,利益格局难破,三网融合一度陷入僵局。直到2012年下半年广电体系的内部整合启动,设备商们才迎来了真正的市场机会。

  王翔宇称,“中兴在2010年三网融合的相关政策刺激下重返广电市场,现在三网融合的实际成效让我们对这块市场更加重视。”

  通信设备商们已经感受到广电领域的市场环境在逐步向好。爱立信(中国)副总裁兼广电及新媒体客户部总经理高军良告诉财新记者,以前,广电市场很分散,要以县级为单位一个一个去谈,全国2000多家单位需要耗费大量人财物成本,所以进展很慢。“2012年,全国广电有线网络尽管在业务、平台构架、财务等层面仍有待整合,但从组织架构上基本形成了‘一省一网’的格局,同时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有望挂牌,我们有了交流的主体,推进速度自然加快。” 高军良说。

  东兴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有26个省份完成或基本完成有线广电网络整合,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等15个省份,基本完成了省、市(地)、县三级有线网络整合的展开。区域网络整合,以及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型业态的发展,都让广电运营商产生了网络设备、技术更新升级的需求。

  高军良坦言,当前,通信设备商对三网融合的未来走向判断趋同,这一趋势是不可逆的,所以大家会争先抢入广电市场。此外,现在,OTT(Over The Top,即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是国际发展的大方向,或将打乱传统行业的格局。

各有各的打法

  每个通信设备商都在勾画着一幅属于自己的广电蓝图,在进军广电市场的具体路径上也各显神通。

  王翔宇告诉财新记者,短期来看,中兴从设备切入,从最前端设备到机顶盒等终端设备,为广电运营商提供端到端的全程化产品及服务解决方案;中期则借鉴电信、互联网的经验,提供适合广电运营商的创新性增值业务平台;长期目标是自主研发智能操作系统,从内容到平台再到终端,整合三网跨屏技术,为创造新业态打下基础。

  而华为与中兴走的市场路径相似,也是典型的“全产业链大包干”模式,针对广电运营商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产品。

  上海贝尔则更侧重网络设备领域。吴晓东表示,广电网络数字化、宽带化是必然趋势,而网络改造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也是踏入广电市场的第一步。基于在固网领域的优势,上海贝尔将重点放在传输网、接入网及数据通讯等网络业务层面。

  爱立信最初从设备切入广电市场,2010年年底开始重点转向商业咨询和运维管理服务,并以此带动端到端的集成方案。“爱立信在广电市场力推咨询管理服务,目标是服务管理业务在整体收入中占到50%。”高军良说,如若单纯卖网络设备,这跟在通信设备市场卖基站或交换机差不多,必然也会面临“低价格、低利润”等问题。

  不同的市场策略下,通信设备商们亦各有斩获。据王翔宇介绍,中兴自2010年发力广电市场之后,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与全国24个省份的广电客户形成网络产品合作。截至目前,中兴在广电双向网改造、CMMB、IPTV/OTT和直播星业务上都有布局,其中,中兴在双向网改造中市场份额占比领先,在直播星CDMA、GSM传输设备上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00%、50%。

  目前,爱立信已进入包括江苏、广东、陕西在内17个省份的广电市场。除了广电有线网络公司,爱立信还将各大电视台作为重点业务对象,“目前,爱立信已和中央级的三大主流大众媒体展开了合作” 。

  华为、诺西具体的市场份额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华为在广电的市场份额不会比中兴小,不过诺西的成绩并不明显。

  尽管各家通信设备商大抢广电订单,市场看着很热闹,但实际的收入规模并不高。Michael Li告诉财新记者,与电信运营商一个项目几十亿、上百亿元的订单不同,广电运营商一个项目的量级可能只有几十万或几百万元。当前广电市场整体规模并不大,总体也就几十亿元的级别,仍无法弥补通信设备商们目前的业绩缺口。

  但广电运营商已将通信设备商们纳入重要合作伙伴之列。一位曾组织过广电网络设备招标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华为、中兴、上海贝尔在本世纪初都曾涉足广电网络设备市场,后来声势渐消,中兴基于战略调整一度完全退出这一市场。“现在,至少在很多项目招标过程中,广电会想到它们,知道它们也在做广电市场。”

照搬电信套路行不通

  对于通信设备商来说,从电信市场转战广电市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转换。吴晓东坦言,上海贝尔一开始按照电信市场的成熟套路进入广电,结果发现完全行不通,只有转变思路,逐步去适应广电运营商的思维。

  三网融合领域专家吴纯勇对财新记者表示,广电与电信的发展路径不同,电信网络是自上而下的构架;广电网络则是自下而上,由楼栋到小区,由小区到县城,由县城再往上一直遍及全国,投资主体也复杂多样。“这么多年分散发展下来,整个广电网络呈诸侯割据状态,各地设备标准不一,业务需求也不同。通信设备商进入广电市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一大难题。”

  王翔宇则认为,基于广电的行业特殊性,通信设备商进入广电市场,可以借鉴其在电信市场的打法,但不能一味照搬。

   “标准不一对整个广电行业不是好事。仅从资本角度,通信设备商针对不同标准的设备进行研发、生产,成本肯定要比规模生产统一标准的设备高,而这些成本最终会由广电运营商分担,一点也不经济。”吴晓东说,目前上海贝尔一方面尽量适应各地广电运营商的差异化需求,一方面也在帮助部分广电设备商进行统一标准的相关工作。此外,上海贝尔还与广电总局科技司、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工作小组进行合作,参与广电网络相关标准的制定。

  但标准不统一还不是最可怕的问题,如何打破当地原有广电设备商的“保护伞”才是关键。Michael Li告诉财新记者,一些广电运营商有时并不考虑投入产出比,也不考虑厂商的品牌或产品质量,而是从某种特殊的关系出发,就在当地选择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不知名的企业作为设备提供商。高军良也坦言,无论是谁进入广电市场,这都是令人困扰的地方。

  吴纯勇认为,传统广电设备商的规模都比较小,有的企业从广电忽悠一笔钱之后就将公司转卖了,像中兴、华为这样的大型通信设备商介入广电市场,可以对传统广电设备商进行一次大洗牌,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不过,目前众多广电运营商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还在犹豫到底该买什么。“各省广电网络刚刚完成形式上的整合,一系列资产、人事、流程的变动都会带来许多问题。通信设备商需要帮助广电运营商进行梳理,让它们看到前景,这也是爱立信强调商业咨询和运维管理服务的原因。” 高军良称。

  吴纯勇认为,通信设备商可以采用收入分成的模式,选择某地进行试点,“通过精耕细作,让广电运营商明确看到你这套方法可以转化成多少实实在在的收益,然后以此为模板进行推广,这样更具说服力,更能快速打开市场。”他预计,如果三网融合在业务层面市场化、常态化后,仅中国有线行业及技术所带来的市场空间应能达到1200亿-3000亿元左右,其所拉动的诸如电信、文化、内容、娱乐等相关产业链则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收藏本文章    |    复制本页地址    |    顶一下(0)    |    踩一下(0)    |    更多时事财经    

网友评论:

验证码:看不清楚,点击更换
登录 (请登录发言)
深圳市贵州商会
服务团队
秘书长 王弟伦 秘书长 王弟伦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副秘书长 戴应军
外联部 金素文 外联部 金素文